刺槐硬枝扦插,采取2次完全抹芽措施,成活率达98%以上,每667平方米产苗达8100余株,当年平均苗高2.5m,根径1.5cm,有效地解决了刺槐梗枝扦插成苗难的问题。提高了繁殖材料利用率和繁殖系数,加快了优良无性系的繁殖速度。
刺槐主要的枝干病害,幼树、成年树均可被害。病害多发生在刺槐主干皮层。树木受害后,多数是在主干下部和枝杈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呈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幼树主干病部呈溃疡状,稍凹陷;大树主干皮层厚,病部水渍状、凹陷不明显。病部扩展速度纵向大于横向。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树木即枯萎而死。后期病部皮孔和树皮裂缝处常产生白色、桔红色分生孢子堆。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的镰刀菌,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土壤瘠薄、地下水位高或干旱、冬季或早春低温及迎风口等因子。可引起树势衰弱,削弱树体的抗逆性,而引起病害的发生。夏季多雨季节易造成病害流行。病原菌借风雨,通过伤口、皮孔等途径侵入蔓延。6~8月为发病盛期。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25米;树皮褐色,有纵裂纹。羽状复叶有小叶725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圆或微凹,有小尖头,基部圆形。花白色,花萼筒上有红纹。花果期46月。
分布与习性:
江苏省各地引种,刺槐耐干旱、瘠薄,生长快,农村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的好树种。
繁殖与栽培:
采用根段催芽方法育苗,不只本钱低、操作简便,而且树苗质量好。
刺槐原产美国东部的阿伯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在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中国驻日副使张斯桂寄树苗给左宗棠栽植于南京。20世纪初,从欧洲(德国)大量引种,在山东青岛和胶济路两侧的丘陵、河滩造林。以后逐步扩展到华东、华北、西北及辽东半岛等地。刺槐在中国栽植的北界大致在辽宁的铁岭、沈阳,河北的承德、张家口,宁夏的银川一线;西北至新疆的石河子、奎城、伊宁、阿克苏、叶城、和田;西达青海的西宁;西南至四川雅安、云南昆明;南到广东、广西;东至辽宁丹东、山东烟台、江苏省北部沿海及台湾省。即北纬23°~46°、东经81°~124°的广大区域内都有栽植。在长江以南,多为零星栽植。在北纬32°~37°(沿海可到40°)、东经108°~124°之间的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背风沟谷、土石山坡中下部,及山沟、细沙地、轻盐碱地、河流两岸的河漫滩、滨海沙滩和堤坝都是刺槐适生的地区。栽植区的海拔高度高限:甘肃临洮县2100米,山西中南部1400米,陕西延安1600米,河北张家口1000米,山东1000米,安徽、江苏500~700米以下。
刺槐是暖温带树种,适生于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4℃的气候,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6~9℃,低气温-24~-26℃,河滩、背风沟谷里的刺槐林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干瘠的山坡、梁峁等地,树形低矮,树干弯曲、多杈。在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年平均气温6℃以下,低气温超过-26℃的地方,不能长成大树,地年年冻死,年年萌条,呈灌木状。栽植在风口的刺槐,生长缓慢,且易发生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刺槐根系发达,吸收面广,有较强的耐旱力。刺槐对水分很敏感,在黄海、渤海的滨海细沙地,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河漫滩、沟谷、渠路边、堤坝等地表现出速生的特性。干形通直圆满,一般8~12年即可长成小径材,15~20年长成中径材。但不耐涝,死水潴积1~2天即被涝死,地下水位不足1.0米的地方,烂根率高达45~70%,枯梢严重。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壤土、粘土,甚至多年矿渣堆和页岩风化的石砾上都能生长,但是在干瘠的中沙地和结构不良的粘土地上生长缓慢,树形低矮。在酸性土、钙质土壤及含盐量0.3%以下的盐碱土都可以正常生长,在疏松、湿润、肥沃的细沙地及壤土地上生长快。根有根瘤,可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刺槐喜光性强,不耐庇荫。树高速生期大多数出现于2~6年间,少数在6~10年间,大连年生长量1.5~2.0米。直径生长的速生期在3~15年,大连年生长量1.0~3.0厘米。材积速生期出现在12~30年间,大连年生长量0.00173~0.05093立方米。
除了在平原地与杨单行混交外,与其他树种均作带状(4~6行)或块状混交,如刺槐抑制其他树种生长,亦可提早采伐或平茬成灌木状,以庇护地面。抚育管理:造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修枝、疏伐和防治病虫害。修枝可在秋、冬、早春或麦收前(5月)进行。刺槐林开始疏伐的时间大约在造林后4~6年。在同龄纯林中采用下层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平原地株行距整齐的林分,多采用机械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异龄萌蘖林及异龄混交林中,采用上层疏伐法或综合疏伐法(见疏伐)。生产小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10~15年,中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20~30年。速生丰产林可定在10~15年主伐。主伐后可进行萌蘖更新,雨季前把根株挖出来,促使根蘖多萌发,苗木生长旺盛。采伐的第二年早春定株,每公顷保留2490~33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