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一般在当年造林的春季或雨季提前整地。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整地方法。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中层土以上的较陡山坡,坑的长径通常为1m左右,短径60~70cm,用石块或心土筑成埝,表土填入坑底,松土深度30~40cm,外沿稍高,向里倾斜,横坡成品字形排列,以利蓄水保土,80~100坑/亩,每坑栽2~3株。
水平阶整地:在土层较厚的缓坡上采用,刺槐在粘土地或过于紧密的土壤里和土质比较瘠薄的石质山地生长很差,整地就成为主要的关键问题,由于鱼鳞坑和穴状整地,面积小,杂草根系仍能很快穿插到树,与幼树争夺水分和养料,幼林成活率低,生长慢。因此,荒山造林多采用水平阶整地,修筑成长约2.5~3m,阶面宽0.8~1.5m,深度40~50cm的水平阶,上下间距1m左右,呈三角形排列,水平阶外高里低。
栽植技术:栽植时要踩实,使苗木根系与土紧贴在一起,栽后培起沙堆,比截干高3~5cm。刺槐栽植时不宜过深,一般比原来土痕深3~5cm。
抚育管理:栽植后年进行除蘖抹芽,第二年抹芽结合修枝。栽植后五年内,修枝以整形为主,培养优良树干,栽植前每亩施厩肥500kg,栽植后追肥2次,一次在高生长速生期来到前,即五月中下旬追肥,一次在直径生长速生期来到前,即七月上中旬每亩追绿肥500kg或化肥2.5~3kg。
刺槐主要的枝干病害,幼树、成年树均可被害。病害多发生在刺槐主干皮层。树木受害后,多数是在主干下部和枝杈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呈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幼树主干病部呈溃疡状,稍凹陷;大树主干皮层厚,病部水渍状、凹陷不明显。病部扩展速度纵向大于横向。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树木即枯萎而死。后期病部皮孔和树皮裂缝处常产生白色、桔红色分生孢子堆。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的镰刀菌,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土壤瘠薄、地下水位高或干旱、冬季或早春低温及迎风口等因子。可引起树势衰弱,削弱树体的抗逆性,而引起病害的发生。夏季多雨季节易造成病害流行。病原菌借风雨,通过伤口、皮孔等途径侵入蔓延。6~8月为发病盛期。
刺槐的栽培品种,可进行嫁接繁殖,砧木可用刺槐的实生苗。大苗培育定苗后要及时除蘖、修剪,促使树干和冠形的形成。对生长不良和弯曲的苗木,可截干处理,使其另生萌条,以此培育成壮直的主干。大苗定植后,要设立支柱,防风倒和折断。移植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芽萌动前进行,不需带土球,可裸根沾泥浆进行移植。
刺槐是暖温带树种,适生于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4℃的气候,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6~9℃,低气温-24~-26℃,河滩、背风沟谷里的刺槐林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干瘠的山坡、梁峁等地,树形低矮,树干弯曲、多杈。在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年平均气温6℃以下,低气温超过-26℃的地方,不能长成大树,地年年冻死,年年萌条,呈灌木状。栽植在风口的刺槐,生长缓慢,且易发生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刺槐根系发达,吸收面广,有较强的耐旱力。刺槐对水分很敏感,在黄海、渤海的滨海细沙地,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河漫滩、沟谷、渠路边、堤坝等地表现出速生的特性。干形通直圆满,一般8~12年即可长成小径材,15~20年长成中径材。但不耐涝,死水潴积1~2天即被涝死,地下水位不足1.0米的地方,烂根率高达45~70%,枯梢严重。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壤土、粘土,甚至多年矿渣堆和页岩风化的石砾上都能生长,但是在干瘠的中沙地和结构不良的粘土地上生长缓慢,树形低矮。在酸性土、钙质土壤及含盐量0.3%以下的盐碱土都可以正常生长,在疏松、湿润、肥沃的细沙地及壤土地上生长快。根有根瘤,可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刺槐喜光性强,不耐庇荫。树高速生期大多数出现于2~6年间,少数在6~10年间,大连年生长量1.5~2.0米。直径生长的速生期在3~15年,大连年生长量1.0~3.0厘米。材积速生期出现在12~30年间,大连年生长量0.00173~0.05093立方米。
除了在平原地与杨单行混交外,与其他树种均作带状(4~6行)或块状混交,如刺槐抑制其他树种生长,亦可提早采伐或平茬成灌木状,以庇护地面。抚育管理:造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修枝、疏伐和防治病虫害。修枝可在秋、冬、早春或麦收前(5月)进行。刺槐林开始疏伐的时间大约在造林后4~6年。在同龄纯林中采用下层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平原地株行距整齐的林分,多采用机械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异龄萌蘖林及异龄混交林中,采用上层疏伐法或综合疏伐法(见疏伐)。生产小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10~15年,中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20~30年。速生丰产林可定在10~15年主伐。主伐后可进行萌蘖更新,雨季前把根株挖出来,促使根蘖多萌发,苗木生长旺盛。采伐的第二年早春定株,每公顷保留2490~3300株。